
國內傳統(tǒng)玩具有哪些?
風箏最早的風箏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fā)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jié)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 ,每當端午節(jié),家里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制成香包,在里面填上帶香味的藥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jié)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 。 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陜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后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系于兩側的小球擊鼓發(fā)聲。各個地區(qū)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fā)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