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孩童時代,撒謊可是壞孩子的表現(xiàn)。只要撒了謊,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半迎來父母“叫你撒謊,看你以后還學不學好”的雞毛毯子滿天飛的一頓挨打,如今輪到自己孩子說謊了,一些父母擔心孩子長大還了得?也有一些反思,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教育出問題了?
>>撒謊是成長典型的一部分
完全不用擔心,因為別人家的孩子也一樣。
有研究者做過一項實驗,把一些孩子單獨帶進裝了攝影頭的房間玩競猜游戲,只要孩子們猜中卡片上的數(shù)字就有獎勵,在游戲當中大人會借故離開,并且告訴孩子不能偷看卡片。結(jié)果,等研究者離開了房間,90%的孩子都偷看了卡片。
孩子說謊大多不含惡意,有的可能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害怕被責罰,或為了贏得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現(xiàn)實與幻想等因素,才會說謊。所以父母應理清孩子不誠實的原因,并增強其對的行為,如此一來,養(yǎng)成孩子誠實的習慣并不難。
>>孩子為什么要說謊?
孩子說謊常常令父母感到頭痛,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學齡前后的小朋友尚未發(fā)展出明確的道德觀,在他們的認知能力范圍中,并不清楚“真的”與“假的”、“對的”與“錯的”之間差別在哪里。在他們的世界里,只要能讓自己舒服、高興的事就是“對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氣與責備的事就是“好的”。
1.贏得大人的注意
六歲之前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自己就是父母,因此在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舉動,會引起父母的注意,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說了一些夸張的話或做了一些不當?shù)呐e動,可以吸引父母以他投注更多的關(guān)心與注意,孩子自然而然會重復這樣的行為。
2.想像力豐富
學齡前的孩子,因為正處天學習語言的階段,特別是游戲之中,當他們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時,開始會運用假設性的語言,例如假設自己被偷、被搶;而不知情的父母常會被孩子的語言嚇倒。此時父母應該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在玩游戲還是內(nèi)心的想象語言。孩子的想像力有時會超過父母所能理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其實可以不必太過于緊張。
3.自我保護或逃避責任
有時孩子為了自我保護才說謊,但狡辯的行為反而讓父母誤認為孩子缺乏罪惡感及羞恥心。事實上,正因為孩子有了強烈的學安才會害怕承認,辯稱不是自己所做的;或在其以往的經(jīng)驗認知中,承認或說實話的結(jié)果,都是受到嚴厲的處罰,心中害怕。其實,如果家長處理這類問題時,能抱持冷靜的態(tài)度,緩和孩子的害怕,那么他們也就不必以謊言來保護自己。
>>如何應對不同時期的謊言
孩子撒謊并不是壞事,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不那么憂慮。不同年齡的孩子撒謊,我們可以這樣做。
1.兩三歲, 一笑而過
把積木倒的滿屋都是卻說是爸爸干的,明明剛吃好飯卻說自己沒吃,有木有發(fā)現(xiàn)兩三歲的孩子開始滿嘴跑火車,指出他錯誤時,還一副理直氣壯,真是讓我們既好氣又無奈,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脫口而出一些幼稚的話語,而且?guī)в蟹浅C黠@的幻想痕跡。 “我家住了一個花仙子哦”、“我爸爸養(yǎng)了一只霸王龍”……所以3歲左右的孩子撒謊,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家長用不著那么緊張,除了一笑而過,有時候還可以配合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哦。
2.幼兒期 加以引導
上了幼兒園的孩子起初都會有一些幻想性說謊。比如一個男孩子帶了一把玩具槍,其他孩子看到非常羨慕,會說:“我們家也有”,甚至把槍的顏色、外形、功能都描述的繪聲繪色,可事實沒有。但是慢慢的上了中班,孩子會有一些遮掩性說謊,因為他也怕做不好或者做錯了事的時候,比如尿床了不告訴媽媽和老師,怕被挨批,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所以就千方百計用謊話“我只是弄濕了”、“出汗了”等來遮掩。
家長要在實際生活中幫助孩子更好的區(qū)分真實和想象,比如告訴孩子,“我們家沒有這個槍,你喜歡的話,只要接下去一周都能好好整理玩具媽媽就答應買給你”,相信孩子很快就會明白。同時,也要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告訴他,尿濕沒關(guān)系,媽媽小時候也會尿濕啊,但一定要告訴大人,因為不換褲子會感冒哦。
3.學齡期 重視改正
上了小學的孩子,如果出現(xiàn)了撒謊,基本都是目的性謊言,而且導致孩子撒謊的原因很大程度來自于父母本身。
害怕家長的指責訓斥,孩子就會本能地通過撒謊來進行自我保護。所以,家長除了關(guān)注孩子撒謊的行為本身,更需要知道孩子謊言背后的需求,比如每次學琴就說肚子疼因為根本就對鋼琴無興趣,捋明白了,就和孩子好好談個話,引導他們?nèi)ジ恼耐瑫r也順便思考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適合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