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校教育因素
1,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
近年來,人們在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現(xiàn)片面性,一些學校把基礎(chǔ)教育的功能狹隘化,以“應試教育”代替了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人們已習慣于考試考什么,老師教什么,上課滿堂灌,強迫學生死記硬背,靠做大量練習來提高質(zhì)量,課外加班加點來補缺補差,教師往往為搶時間,趕進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來可以健全的人格,個性受到嚴重的壓抑。
由于學生自控能力,學習自覺性等有限,這樣造成的直接后果,有的學生精神恍惚,產(chǎn)生學習焦慮癥,重負下的孩子習慣于被動應付,主動性,積極性和競爭能力差,對學科厭倦。
2,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當
有時,老師由于急躁的情緒或一時不冷靜說出一些過火的話,如:“你真是咱們班的害群之馬,我怎么會遇到你這樣的學生?” “你真是無藥可救了,還是回家自學去吧!” “你永遠也學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
“對你講話就是對牛彈琴!”……這些定性的話,消極的斷言,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了努力改正缺點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與老師產(chǎn)生對立情緒,自我否定,最終引發(fā)厭學癥。
三、學生本身的因素
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會給學生增加許多阻力,不斷的挫折感降低了學生的自信心,造成精神苦悶,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
就拿我自己作個例子:初一的時候物理考年級第一,學習勁頭十足,到了初三,物理試卷經(jīng)常一片空白,想到深更半夜也下不了筆,太痛苦了,后來就對物理徹底厭煩了,討厭上物理課,看到物理試卷就開始焦慮,就是所謂的厭學癥。
2,缺乏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動機。很多學生將學習看成是完成父母老師交給的任務,缺乏內(nèi)在動力和興趣,不愿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