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社會上生活,總要和別人交往,學會禮貌待人,恰當?shù)厥褂枚Y貌語言,就能使整個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禮貌待人并不只是一種外表形式,而是溝通人們之間友好感情的一道橋梁。如果能自覺地做到禮貌待人,不僅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純潔和美好,而且可以避免和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沖突,使社會生活更加和諧安詳。
可是有些孩子已經(jīng)很懂事了,學習也不錯,可就是沒有禮貌。碰到熟人從不打招呼,在家稱呼家長也是呼來喚去,完全沒有長幼之分。其實,孩子懂不懂禮貌,全在于家長會不會教。
寶寶不懂禮貌的原因
一、社會的責任
1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熏陶和影響,特別是對于年齡小、未懂世事的孩子影響更大,作為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承擔起教育、引導孩子成人的責任。
因為我們都是家長或會成為家長,不能抱有“不是我的孩子,與我無關(guān)”的想法。孩子是看著成人的一舉一動長大的,大人的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只要我們舉止文明,講究公德,關(guān)心他人,愛護公物,孩子也會變得有修養(yǎng)。
全社會聯(lián)起手來,為了孩子的未來讓我們共同擔當,把教育孩子當作一件重要的大事,盡其所能,從自身做起。
二、家長管教不嚴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有著責無旁貸的教育責任。孩子從呱呱墜地,眼前面對的就是人生的一張白紙,如何走好每一步,需要父母精心進行引導。
但中國父母多數(shù)關(guān)注的只是孩子的健康和成績,對于那些最基本的與人友好,關(guān)心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見到他人主動打招呼,見到長輩主動問好等樸素的道德準則,從不向孩子提起,甚至放縱孩子的錯誤。孩子是無辜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的教育職責。
對于道德準則父母不但要自己做到,而且要反復教育、教導孩子熟記于心,因為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同時,作為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分清對錯,不能信奉“樹大自然直”的古訓,這其實是一件錯誤的事情,也是一種失職和逃避。
三、家長沒做好引導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明確告訴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不能眼睛光盯著孩子學習的進步,應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成人更重要。
要從日常生活中加強孩子熱愛他人,尊敬師長,團結(jié)同學,對人有禮貌,有責任感,不歧視弱勢群體的教育。家長要引導孩子明辨是非,愛憎分明,見到長輩、老師主動問好;把關(guān)心他人當作每一個社會人的責任和美德。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wǎng)(http://www.15thirdstreetblackrock.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