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過多的解釋
孩子想去碰家里那盆仙人掌。媽媽說:“不行不行,仙人掌有刺,身體碰到會被扎破、會很痛,你要給我記住……”于是孩子開始哭鬧。
孩子有逆反心理。探索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孩子,一定還會偷偷找個時間,去碰一碰仙人掌。心理學上有一個保護性撞墻,針對的就是孩子這種心理,建議父母在允許孩子適度探索的基礎上,讓孩子接受自然結果的懲罰,如事先提醒孩子,“有刺,扎”,孩子仍執(zhí)意要碰,再次提醒她:“輕輕地”即可。
點到為止,不給孩子機會讓他跟父母叫上板,因為我們會發(fā)現(xiàn),解釋越多,孩子越是打蛇上棍。這時性質已經悄悄發(fā)生變化了:孩子不再專注于得不到的東西了(雖然他嘴上還不停地嚷嚷著),而是轉變?yōu)榕c父母權威的抗爭了:“你就得按我說的去做。”
●●●●●
在張靚穎和媽媽的關系當中,不知道最初的溝通障礙是如何形成的,但可以肯定在這次事情中,第234點的錯誤張媽媽都犯了:
急于批評建議。雖然張媽媽的公開信通篇都是在指責馮柯,但馮柯作為一個女兒已經認定要托付終身的人,否定他就等于在否定女兒張靚穎的價值觀,而張靚穎也在回應中明確表達“我不是傻瓜,我有我想要的方向。不是等到老了有一筆不菲的存款,有幾棟房子,就有安全感。而是在我死之前,能夠做完我想做的事,體現(xiàn)我活過的價值。”很顯然,張媽媽并沒有真正理解女兒想要的是什么。
否定孩子的感受。張媽媽一直不喜歡馮柯和女兒在一起,但無論如何既然得知兩人決定結婚的消息,做不到“笑著祝福”,至少也別在“背后放刀子”,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本身已經戰(zhàn)戰(zhàn)兢兢,還要擺上臺面來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女兒“找了個不值得托付的人渣”,這要置張靚穎與馮柯十多年的感情于何地?難道張靚穎就真的那么傻?十多年都沒看清這朝夕相處的人?
過多的解釋。張媽媽的公開信及后續(xù)回應通篇都是“擺事實講道理”,用自己強大的邏輯條條推理出馮柯不值得信任和托付終身,并且看得出這些話在張媽媽之前和女兒的溝通中一定也是反復多次提出,但沒得到女兒認可。試想如果父母想表達的子女一開始就同意,那何須反復?即便你再堅持,只會讓子女徒增反感罷了。沒有子女喜歡嘮叨的父母。
其實,回頭來看這件事情,母女倆的爭執(zhí)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問題,根本不至于鬧到人盡皆知這種地步,張媽媽如果能忍住沖動,跟女兒坐下來,把心里的問題和擔憂一次性說清楚,靚穎也好好回應好好解釋溝通,沒有什么隔閡消除不了。
有人說,這是“母親和愛人二選一”考驗張靚穎的時刻到了,但小編覺得,這件事情可能無關第三者,根源上只是母女倆的關系問題,相信張靚穎一定會妥善解決,靚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