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學習心理學有一條好處,就是在自己感覺到痛苦時會學著慢慢去面對、覺察,同時學著去接納和包容。看,這其實是我自己的情緒問題,孩子的要求是正常是好的,不是他不乖,也不是他黏人。
當我這種情緒和模式被看到和接納時,沒有任何人逼我,我自己慢慢就養(yǎng)成了早起的習慣,也沒有覺得任何不舒服和難受,反而每天覺得精力充沛。當然,就算偶爾想睡懶覺,孩子也不再扒我起床了。因為我的情緒穩(wěn)定了,我跟孩子之間就會有愛的流動,當孩子感覺到這種愛時,他也逐漸變得安定,不再那么“煩”人。
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基石
每個人都有向好、向善的品質,只要內心的動力不被外在的要求和負面情緒所壓制、割裂,是人都會散發(fā)出這種美好的品質和力量的。這個時候父母愛的流動才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基石。
在后現(xiàn)代很多心理療法里面崇尚的都是人本,比如敘事,特別適用親子關系的改善上,因為它最會發(fā)現(xiàn)孩子善的、有力量的那些故事。像兆杰老師課堂上講到的那個不斷逃學的孩子,父母用盡各種方法,甚至連警察都叫來了。
可是孩子仍舊逃學,而兆杰老師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用主流的評判去說教他,只是用溫暖的語言和愛去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逃學過程中學習到的經(jīng)驗和辦法。幫助孩子自己尋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從而回歸學校和家庭,并考上高中的故事。
打罵和懲罰的方式固然短期是管用的,但很多時候會禁錮住人們內心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你給它一塊鹽堿地,每天還陰雨連綿,它必然生長得坑坑歪歪;如果你給它一塊肥沃的土地,有充足的陽光和雨水,它必然會成長成它本來的樣子,健康有活力。這時候,媽媽的愛和陪伴就是撒播陽光和雨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