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同事和我居住在同一個小區(qū),多次邀請我去她家做客,卻之不恭只好欣然前往。吃飯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她婆婆居然在喂10歲孫女吃飯。我吃驚地問她:“囡囡是生病了嗎,怎么還得阿姨喂飯呀。”
同事一下子臉紅了,生氣地說“她奶奶就那樣,總是慣著孩子。”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
回家后,我不經(jīng)意和老公說了這件事,老公卻輕松地回應我:“這有什么呀,你知道多少中學生不能自己坐車回家,全靠父母接送上下學的。我們上大學的時候,還有很多同學不會洗衣服,不會系鞋帶呢?10歲的孩子不會吃飯,算什么大事兒??!”
如果說小學有媽寶的現(xiàn)象,還情有可原,中學和大學的孩子還不自立,就有點說不去了。
妖精媽媽認為,每一個媽寶的背后都有一對“不愿放手”的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就要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教養(yǎng)策略。所謂的“變”,就是要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調(diào)整親子關系,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放手。唯一“不變”的是,孩子永遠是父母心中的寶貝。
父母如何避免養(yǎng)出媽寶呢?
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父母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同階段也有著不同的教養(yǎng)重點。
1、學齡前
教養(yǎng)重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次我去姐姐的幼兒園幫忙,正好碰到小朋友們來上學。有個2歲左右的小朋友自己背著書包,抱著睡袋走進幼兒園,后面跟著兩手空空的爸爸,這一幕成了幼兒園門口的獨特風景。我問他為什么不幫幫孩子,他說:“我們農(nóng)村的孩子,小時候都是自己上學。現(xiàn)在安全因素變復雜了,孩子還是應該做力所能及的事兒。”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做事的愿望,只是父母認為他們還小,剝奪了他們嘗試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獨立,從小我們就要養(yǎng)成孩子獨立穿衣、吃飯、整理書包的好習慣,他們獨立完成的事情越多,孩子就越自信、越有耐心。
入學前,孩子社交圈無非是自己和父母,他們把家作為基地,慢慢向外蔓延。如果父母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事事代勞,孩子就會縮在城堡里,永遠也長不大,遇事就會說“媽媽,你幫我”。
2、小學
教養(yǎng)重點:遇到問題,鼓勵孩子嘗試
到了小學階段,媽寶一般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活中的媽寶,一個是學習上的媽寶。
孩子沒有生活能力,不會做家務、不會整理書包和房間,很多簡單的生活技能都需要父母幫忙,這就屬于生活中的媽寶。學習中的媽寶則是父母過多地摻和孩子的學習,替孩子寫作業(yè)、做手工,甚至幫孩子解決同學間的沖突。
學習、生活、社交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父母在這些事情上大包大攬,介入太多,會讓孩子錯失學習的機會。
妖精媽媽并不鼓勵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做甩手掌柜,而是希望父母先給孩子嘗試和體驗的機會,不要馬上出面幫孩子解決問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和討論,并提出一些參考建議,讓孩子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3、青少年
教養(yǎng)重點:父母敢放手,孩子更獨立
青少年期的孩子開始追求自我,尋求獨立,想要掙脫父母的控制,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懂得放手,左右孩子的一切,親子關系只會越來越差。
我認識一個13歲的女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每次在社交媒體是發(fā)完自己的動態(tài)后,父母都會給她點贊、留言,還會替孩子回答朋友的問候,甚至會陪她去參加同學聚會。很多同學因此嘲笑她,更增加了她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一直在父母的保護下生活,什么問題都要父母來回答,什么事情都要父母來解決,又怎么會獨立思考,獨立做事呢。
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就像人造衛(wèi)星,父母就像地球,他們雖然圍著父母轉(zhuǎn),但已經(jīng)開始擺脫我們的控制,逐漸融入社會了。
孩子“心理”的獨立更重要
對于青少年而言,所謂的獨立并不是要把他們掃地出門,而是心理上的獨立,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生活獨立
孩子作為一個人,首先要做到生活上的獨立,能夠處理個人事務,照顧好自己。
2、人格獨立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樣就不會盲目追隨別人,避免輕聽輕信。
3、情感獨立
除了生活和人格獨立外,孩子的情感也應該是獨立的,待人接物不必過度獲得父母的贊揚和幫助,情緒支持即可。
4、沖突獨立
孩子的獨立還應該體現(xiàn)在與父母的情緒區(qū)隔上,不會因為認為父母的負面情緒是自己引起的,并因此內(nèi)疚和自責。
如果父母不愿意撤下自己的保護傘,不舍得放手,那么孩子就跨不出家庭的堡壘,最終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