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要開學了,每到這個時候,家長們就會出現(xiàn)一些看似鼓勵的話:
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家長總是絞盡腦汁,變著法兒的獎勵孩子,可結果往往并不盡人意。
其實,獎勵孩子并沒有錯,
說到這,有的家長可能不明白,開心老師先舉兩個例子:
在超市,一個孩子大哭大鬧,在地上撒潑打滾,就是想要那個零食,家長沒辦法,急于擺脫這種窘境,他們就會選擇“賄賂”來解決問題:“如果你起來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
但是,如果家長在進超市前就和孩子說好:“你不要鬧,你只要聽話,如果做到了我就給你獎勵,回家允許你吃盒冰淇淋。”
很多家長都會用高分來激勵孩子獲得獎勵,但對孩子來說:這種獎勵是一種盲目的大方向,他并不知道應該怎么做,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提高成績也比較困難。
所以,孩子依然會忍不住先滿足現(xiàn)在的快樂,把學習拖著,反正到期末還有一個學期,我等最后的時候再努力。
我們來看看哈佛大學萊爾教授曾做過的一個實驗,看完你就明白了:
他把來自250所中小學生,大約36000名學生分為兩組,做對比研究。一組是“產(chǎn)出獎勵”,比如考高分、比賽獲得第一名……才能得到獎勵,另一組孩子,是“投入獎勵”,比如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早點完成作業(yè),就能得到獎勵。
實驗結果顯示
因為對孩子來說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成績,
獎勵的方式有很多種,一次玩游戲的時間、一次看電視的時間、過生日的禮物、高質量的陪伴、一句鼓勵的話、一次出去玩的機會,都是獎勵。那到底能不能用金錢獎勵孩子,這個問題也是家長最疑惑的!
有研究表明,
當然,在物質激勵之后,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理財觀,比如,開個儲蓄賬戶,養(yǎng)成記賬的好習慣……
除了金錢獎勵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