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有“小豆包”今年開啟小學生涯,朋友虔誠地在朋友群里祈禱:愿孩子可以得到公平的教育,不要遇到偏心的老師,也不要遇到糟心的同學,開心快樂的度過小學六年時光。
我笑著反駁她,其實所謂的公平教育,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對所有孩子的一視同仁,也就意味著孩子們要“存共性、滅個性”,對于個性化十足的孩子們來講,最終并不會得到想要的開心和幸福。
所以,作為父母要清楚,學校里必須要在一些規(guī)則上對孩子做到絕對公平,必須服從和遵守,但是在家中,父母更應該總是孩子的個體教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想辦法讓個性和共性相容,讓孩子可以得到最適合的教育方法,在快樂和幸福中學習本領。
剛入小學的“小豆包”們,往往會在這幾個方面出現一些“個性”的行為,總是會被人直接冠以約定俗成的觀點。因此需要父母多注意觀察,及時和老師溝通,切莫“一棒子打死”,讓孩子的天性遭到傷害。
1、愛動的孩子
愛動的孩子入小學之后,大多會經歷一段時間的不適應。
學校教育要求是上課要規(guī)規(guī)矩矩、端端正正,不能亂動。這對于天性愛動的孩子來講,太需要克制自己了。當這些孩子忍不住左顧右盼,做做小動作,說說小話的時候,被打擾了課堂秩序的老師,難免會認為孩子天性“坐不住”,調皮搗蛋。
事實上,這類孩子有可能是運動智能是自己的優(yōu)勢智能,因為習慣于用肢體來替代語言;還有可能是孩子比較聰明,對老師講的課已經了如指掌,感到無聊才做小動作……
針對這種情況,父母更應該觀察孩子的特點,和老師進行積極溝通,采用不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往往“坐不住”的孩子,同時創(chuàng)造力也非常強,因為他們擅長觀察,也有很對自己的想法。
因此,允許孩子動,但也要和他有約法三章,在必須安靜、不能動的情況下,要保持自己的安靜狀態(tài),一天一點點地調整,有進步就好。
2、“慢”的孩子
倘若一個孩子學知識的速度比別的孩子慢,是不是就意味著這個孩子是個笨小孩?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學知識速度慢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新環(huán)境不適應,比如比較含羞膽怯,比如本身就不理解這個知識點……
很多時候,孩子的速度慢,只是因為自身的適應性低罷了,并不代表孩子能力不行。
相反,父母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學習速度慢的孩子,是不是掌握知識比較扎實?如果是,那么這種方法可能只是孩子的一種學習方法,適應他自身的方法而已。
事實上,行為比較慢的孩子,在遇到不良刺激或引誘的時候,對比行為速度快的孩子,他們更不容易上當、改變。他們更樂意在自己的節(jié)奏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而已。
因此,不要總是催促孩子“快一點兒”,越催促效果越難達成。不如讓孩子自己來安排自己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而家長只需要告訴他,在既定的時間段內,都需要完成什么。
開始可以根據孩子的節(jié)奏來,然后慢慢的調整,讓孩子逐步的適應,緩緩地用實際行動來改變孩子。
3、允許孩子發(fā)呆
不是所有發(fā)呆的孩子,都是在浪費時間,也許他們真的在思考問題或者展開屬于自己內心想象的翅膀在翱翔、自得其所。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發(fā)呆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但也是處于一種學習狀態(tài)中。
學習分為“外顯性學習”和“內隱性學習”兩種,后者就是無意識地學習。因為人類的大腦是無時無刻不在儲存、整理、加工信息的。
因此父母看到孩子在發(fā)呆的時候,不要急于打擾或者叱責,不妨先觀察一會兒,看孩子后續(xù)要做什么,然后快速地又回歸到發(fā)呆前的狀態(tài),還是就這樣一直發(fā)呆下去?往往孩子不會一直發(fā)呆,他只會從發(fā)呆的狀態(tài)轉化為另一種狀態(tài)而已。
了解孩子的個性、氣質特點,順其自然地幫助孩子發(fā)展自己的天性,創(chuàng)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huán)境,對于孩子來講非常重要,會讓他們的學習事半功倍。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把自己聰明伶俐、活潑機敏的一面展現出來,因為孩子的能力系統(tǒng)本就是多方面的。
因為針對進入小學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用一次或者幾次的測試成績來判斷孩子聰明與否,或者直接否定孩子的整體能力;應該全面了解孩子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孩子的個性,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保持自己的個性,也能夠融入集體的共性中,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